孙梦一年前入职卫瓴,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交互体验设计师。目前在客户成功团队,负责我们销售赋能和内容互动板块的产品交互设计。今天来聊聊她和卫瓴·企微助手的故事。
(以下是孙梦的自述)

孙梦
最吸引我的,是“陪产品成长”
我是17年毕业的,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从一个设计“菜鸟”,一点一滴积累出一本“厚厚的”作品集。
在其中,我收获的小小感悟是:不论在任何环境,都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精进。




(孙梦作品集的一角)
和卫瓴的缘分是21年开始的,上家公司因为融资成功“举家”搬迁到杭州,我个人也有想向B端发展的想法。
面试的时候飞哥(副总裁秦鹏飞)和Willy(老板杨炯纬)都说过:“我们是初创公司,可以给你机会和产品一起共同成长,这是很多大公司都很难做到的。”
我被这句话打动了,就像是听到了热爱的动漫BGM,觉得我一定要加入进来。大家一起见证产品从0-1,这件事真的“燃”。
好设计该由使用者赋予意义
成长路上的风景总是在快速变换的,但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,成为我的一部分。
少年时,我也沉迷过二次元和手游,直到现在都还有追番的习惯。追的比较久的像是《夏目友人帐》、《名侦探柯南》和《夏日重现》等,宫崎骏的作品我也很喜欢,其中色彩对比让人很放松。


(图源:互联网)
我一直坚信,好的作品会与使用者产生情感交流,被使用者赋予意义。
在上家公司我参与过产品外观设计,那是一个家用移动数据硬盘,考虑到家用场景,我将屋檐的概念融入了产品外观,把硬盘的外观呈现屋檐的弧度,让这个产品成为家的一部分,这个设计最终被采纳了而且沿用至今。


(孙梦参与设计的作品)
如何和大家一起孵化产品?
从一个idea,到原型,到交互设计,到开发,再到上线。这段路,我们走了很多遍。
有时新功能上线,我很荣幸地能成为第一位体验者。因为,在这中间,我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——UI走查。前端开发中期,每个重要节点,我都要去走查一遍,这些重复的事情,是为了和测试同学把好产品上线的最后一道“关”。
现在,设计和技术的同学已经一同约定好了UI还原率的标准。
倾听用户的声音很重要。前段日子,我负责对PC端首页进行改版升级。“广场”模块信息比较多,有很多富文本的动态。
我们有一些客户,比如槽叔,曾经反馈过希望首页的广场“刷”起来更方便。于是我调整了首页布局,把“广场”信息流放在主视觉,并加入“吸顶”的设计,给用户带来沉浸式的浏览体验。


(卫瓴·企微助手PC端首页)
小改动也可能带来不错的效果。在跟进记录界面的设计中,我把输入弹窗边框轻量化,采用了无边框全屏输入的设计。
这个改动很小,却带来了明显的体验提升,有伙伴说,这是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效果,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。

一些亲测有效的学习方法
B端的设计较C端更具有逻辑性,一开始我也会大量看一些B端优秀设计师的作品。我的做法是:
-
每天早晨看一些腾讯、百度用研团队的文章,系统地来学习组件封装思路;
-
主动阅读和整理设计规范,经常拿出来翻看,避免遗忘;
-
看到一些优秀示例,和设计团队一起拆解,将好的思路运用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中。
我在语雀上关注了很多优秀设计师,看梁17,美方分享的文档,在我梳理B端业务思路中起到了很大帮助。缺少灵感的时候,我也会去看Pinterest,Dribbble等设计网站。


(一些孙梦喜欢的设计)
除了主动学习,我也偶尔也有拿不准的问题。和团队一起讨论非常重要,看到新的视角和观点,往往能找到更好的方法。
写在最后
在卫瓴的一年时间里,最大的感受,是自己在和产品一起飞速成长,我好像走进了一片森林,一直往前走,身边的风景轮换,我得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敬畏心。
在卫瓴的生活也像通关游戏,我越来越熟练了,一开始的心急到现在心态渐渐平稳。
我知道,不论是立即通关还是在某个关卡很久,最终我都能过去,每一次经历我都会在其中汲取到经验,获得更多的启发,我之后也能走的更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