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算法推荐正在摧毁用户粘性
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,算法推荐无处不在。对于零售行业的私域流量运营来说,原本期望通过算法推荐来精准触达用户,提升私域转化率。但实际情况却有些出乎意料,算法推荐似乎正在悄然摧毁用户粘性。
以电商行业为例,行业内平均的私域用户粘性基准值大概在30% - 40%这个区间。然而,一些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企业,其用户粘性出现了明显的下滑,波动幅度达到了 - 15% - 30%。比如一家位于深圳的初创电商企业,他们在私域运营中大量运用算法推荐,根据用户的历史浏览和购买记录推送商品。一开始,这种方式确实提高了商品的曝光率,但久而久之,用户发现自己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单一,都是自己曾经浏览过或者类似的商品。这就导致用户对平台的新鲜感和探索欲望降低,逐渐失去了兴趣,用户粘性从最初的35%下降到了20%。

这里存在一个误区警示:很多企业认为算法推荐越精准越好,但却忽略了用户的多样性需求。用户在私域中不仅仅是为了购买商品,还希望获得新的发现和体验。过度依赖算法推荐,会让用户感觉自己被“框”住了,从而降低对平台的粘性。
在与公域流量效果对比中,公域流量虽然用户群体广泛,但用户粘性相对较低,大概在15% - 25%。而私域流量原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精细化运营提高用户粘性,但算法推荐的不当使用,让这个优势逐渐减弱。在零售行业精准营销方面,算法推荐也并非万能。它虽然能够根据用户画像进行推送,但用户画像是基于历史数据生成的,无法完全预测用户的实时需求和潜在兴趣。
二、社群活跃度与GMV的倒挂现象
社群运营是私域流量运营的重要手段之一,其目的是通过提高社群活跃度来促进商品销售,提升GMV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却出现了社群活跃度与GMV倒挂的现象。
行业内社群活跃度的平均水平在40% - 50%左右,GMV的增长幅度与社群活跃度呈正相关,一般来说,社群活跃度每提高10%,GMV会相应增长15% - 25%。但现在很多零售企业发现,自己的社群活跃度很高,甚至达到了60%,但GMV却没有明显增长,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。
以一家位于杭州的独角兽零售企业为例,他们建立了多个私域社群,通过各种活动和福利吸引用户参与,社群活跃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。但在查看销售数据时却发现,GMV并没有随着社群活跃度的提高而增长。经过分析发现,虽然社群里用户互动频繁,但大部分都是在讨论一些与商品无关的话题,比如生活琐事、娱乐新闻等。用户在社群里只是寻求一种社交满足,并没有产生购买行为。
这里有一个成本计算器可以帮助企业分析:企业在社群运营中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、物力、活动费用等。如果社群活跃度很高,但GMV没有增长,那么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运营策略,计算投入产出比。在内容营销方面,企业需要调整内容方向,将与商品相关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社群讨论中,引导用户产生购买兴趣。同时,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,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,提高转化率。
三、用户分层模型的失效危机
用户分层模型是零售行业精准营销的重要工具,通过对用户进行分层,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,提高私域转化率。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用户分层模型正面临着失效危机。
传统的用户分层模型主要依据用户的购买频率、购买金额、消费偏好等因素进行划分。然而,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,这些因素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用户的价值和需求。行业内原本基于用户分层模型制定的营销策略,其平均转化率在30% - 40%。但现在很多企业发现,按照原有的用户分层模型进行营销,转化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,波动幅度达到了 - 15% - 30%。
以一家在北京的上市零售企业为例,他们一直使用传统的用户分层模型进行营销。但近年来,他们发现一些新用户虽然购买频率和金额不高,但对品牌的忠诚度却很高,并且有很大的潜在消费能力。而一些老用户虽然购买频率和金额较高,但对品牌的新鲜感已经降低,购买意愿逐渐减弱。按照原有的用户分层模型,这些新用户被划分到低价值用户群体,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,而老用户则一直被重复推送相似的营销内容,导致转化率下降。
这里涉及到技术原理卡:传统的用户分层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,它假设用户的行为和需求是相对稳定的。但实际上,用户的行为和需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比如市场环境的变化、竞争对手的策略、个人兴趣的转移等。因此,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用户分层模型,引入更多的动态因素,比如用户的社交行为、浏览行为等,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。
四、逆向触达策略的ROI倍增公式
在私域流量运营中,传统的触达策略往往是企业主动向用户推送信息。但这种方式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,导致转化率不高。而逆向触达策略则是通过引导用户主动获取信息,从而提高ROI。
逆向触达策略的核心在于激发用户的兴趣和需求,让用户主动参与到营销活动中。以零售行业为例,通过内容营销,企业可以发布一些有价值的内容,比如产品使用技巧、行业趋势分析等,吸引用户关注。然后,在内容中设置一些引导性的信息,让用户主动联系企业或者访问企业的私域平台。
行业内传统触达策略的平均ROI大概在1:2 - 1:3之间,而采用逆向触达策略后,ROI可以实现倍增,达到1:4 - 1:6。以一家位于上海的初创零售企业为例,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产品搭配的内容,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。用户在阅读内容后,对产品产生了兴趣,主动通过私信或者评论联系企业,咨询产品信息和购买方式。通过这种方式,企业不仅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转化率,还降低了营销成本。
逆向触达策略的ROI倍增公式可以表示为:ROI = (用户主动参与量×转化率×客单价)÷营销成本。在这个公式中,用户主动参与量是关键因素。企业需要通过优质的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活动,提高用户的主动参与量,从而实现ROI的倍增。同时,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,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制定个性化的逆向触达策略,提高转化率和客单价。
五、「精准画像」正在制造信息茧房
精准画像是私域流量运营中实现精准营销的重要依据,但过度依赖精准画像却可能会制造信息茧房,限制用户的视野和选择。
在零售行业中,企业通过收集用户的各种数据,如浏览记录、购买行为、兴趣爱好等,构建用户画像,然后根据画像向用户推送相关的商品和信息。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营销的精准度,但也让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曾经接触过的内容。
行业内基于精准画像的推送,其平均点击率在20% - 30%。但长期来看,这种精准推送会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,对其他类型的商品和信息失去了解的机会。以一家位于广州的独角兽零售企业为例,他们通过精准画像向用户推送商品,用户每次打开APP或者收到推送信息,看到的都是自己曾经浏览过或者类似的商品。这就导致用户的购买范围越来越窄,对平台的新鲜感和探索欲望降低。
这里存在一个误区警示:企业认为精准画像能够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,但却忽略了用户的多样性和探索精神。用户在购物过程中,不仅希望购买到自己熟悉的商品,还希望发现一些新的、有趣的商品。过度依赖精准画像,会让用户感觉自己被“束缚”在一个小圈子里,从而降低对平台的忠诚度。
在与公域流量的对比中,公域流量虽然推送的信息相对广泛,但也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。而私域流量原本可以通过精准画像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,但如果陷入信息茧房,就会失去这个优势。在社群运营中,企业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精准画像,要鼓励用户分享不同的观点和需求,打破信息茧房,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购物体验。
本文编辑:帆帆,来自Jiasou TideFlow AI SEO 创作